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波密土王(甘南木第巴)的调查资料

常风玄、仁钦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点击上方“藏网文摘”关注藏人文化网官方订阅号







摄影:刚杰·索木东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西南角,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至南迦巴瓦峰,形成“大拐弯峡谷”,折而向南,流出国境,经过印度和孟加拉国,最后注入印度洋中。沿江两岸地区,是藏族先民的发祥地。


在大江折角处、“大拐弯峡谷”之北,有一条自东向西与大江流向相对的交流注入江中,名为波藏布江,这条江流经今波密县及其邻境,这一地区旧称波布(古代译弥博窝,清代始称波密),与附近的工布、娘布等,同为西藏古代地区的旧称。


波密地区东邻八宿,北连洛隆,西界林芝,南接墨脱等县。区内东部的曲宗、松宗和中部的倾多,旧称波堆,意为上部波密;西部的易贡等地,旧称波麦,意为下部波密。据清代汉文文献《卫藏通志》载:


“工布江达之东南,行十五日,上波密地方,系甘南木第巴管辖;下波密地方,系达赖喇嘛所管,派营官办理事务,现今济咙呼图克图本籍也。” ①


这里说的济咙呼图克图,是指拉萨功德林的达擦·丹必衮布,清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十六年(1791—1811),曾任西藏地方嘎厦政府执政佛,故此处所述上、下波密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当时情况。


这里说的管辖上波密地区的甘南木第巴,是藏文的音译。甘南木(古代译称呷纳木),意为藏文“ka”字形的天,指上部波密(亦解释为指土王驻地)为群山环绕,仰祝天空呈献藏文“ka”的字形;第巴(古代译称牒巴),意为首领、头目,亦即俗称的土王。甘南木第巴是波密土王的藏文尊称。


这里说的甘南木第巴,名尼玛结布,从他算起,直到1928年波密全部被西藏地方噶厦政府所兼併,土王共历七代,大约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这七代甘南木第巴,除了管辖上部波密包括曲宗、松宗、倾多等三地区之外,还管辖由此往南的白马岗,包括金珠、旁辛、墨脱等三地区。在其强盛时期权势曾进入下珞渝地区。在当时,甘南木第巴受钦差驻藏大臣衙门的节制,并向西藏地方噶厦政府纳款输诚。


甘南木第巴的家世源流,在波密民间有远古和近世两方面的传说。


关于远古的传说称:


从松赞干布(617—650)上溯三十二代,吐蕃王室的始祖聂墀赞普下凡人间,降落在则拉岗的拉日江多,驻居于屏哇达孜,成为当地首领。由此下传六代,至止贡赞普,有娘若香布部落的洛昂入侵,长子夏赤逃往工布地区,次子聂赤逃往娘布地区,幼子甲赤逃往波布地区。后来,屏哇达孜人反抗洛昂的统治,杀死洛昂,并攻陷娘若香布地区,派人来到波布,迎请甲赤,甲赤回到屏哇达孜,被拥立为悉补野部落的赞普。从此后,夏赤的后代遂为工布地区首领,聂赤的后代遂为娘布地区首领,甲赤的后代遂为波布地区的首领。甲赤这一支传下来便是甘南木第巴。②


这段远古传说把波密土王甘南木第巴列为甲赤在波布地区的后裔,无非是要说明他是绪出赞普之嫡传,这虽然从藏文史籍中能够找到传说中人物和地望的依据,但甘南木第巴并没有把吐蕃王朝高度的文明继承下来,我们也没有搜集到关于这一支脉的文献或谱牒。饶有趣味的是在萨囊彻辰所著《蒙古源流》中,竟然也有甲赤被迎归作赞普以后,留在当地的后裔就成为蒙古人的一支 ③ 的说法。


当天地初开的时候,南瞻部洲为十八个魔王所占据,波密地区的魔王伤害人畜,剥取人皮,斩首截肢为衣(这是波密人现今衣着式样)。后来,“关公”出兵讨伐,大败波密魔王于白马岗,并执杀之;又擒获其大将,斩于桑纳;魔王的白马化作毒蛇来战,又被“关公”杀死在倾多贡,建塔镇之。于是,中国皇帝派来三位钦差,第一位是住在加琼隆的“大石头”钦差,第二位是住在囊谦的“西宁大石头”钦差,第三位是住在拉萨的“长石头黄缎袍”钦差。三位钦差前来集会共同商议,乃决定把各自所属地区之百姓变为汉人,道路、房子、门窗等均改成汉式,又制定法律,设置官制,遂派甘南木第巴管理波密和珞渝两地区,从此,甘南木第巴便子孙相承传了下来。④


这段近世传说中称波密土王甘南木第巴是中国皇帝派来的三位钦差所任命的,这是为了说明他在波密地区的管辖权力乃中央朝廷所赐。我们虽然尚未从藏、汉史籍中找到记载,但从这三位钦差驻地,可以断定指的是清代的三位钦差大臣。第一位在加琼隆的“大石头”钦差指的是钦差川滇边务大臣,第二位在囊谦的。“宁大石头”钦差指的是钦差青海办事大臣,第三位在拉萨的“长石头黄缎袍”钦差指的是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大石头”、“长石头“是品级顶戴的误释,“黄缎袍”则足黄马褂的误释,说明了波密地区是受这三位钦差大员的管辖,其土王也是由他们三人议定委命并由他们节制的。至于传说中战胜十八“魔王”的“关公”,这显然是从藏族民间说晿史侍岭·格萨尔王故事中演变而来并被译人所附会误释。


这两条采撷民间远古和近世的传说,有着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在七世纪初期吐蕃王朝建政以前,波密地区是西藏古代诸侯小邦之一,其首领与吐蕃王室同源;吐蕃王朝统一西藏全境以后,波密地区是吐蕃东境的门户,到九世纪中叶,正是从吐蕃东境首先爆发了奴隶和属民的大起义,迅建波及全境,推翻了王朝的统治。从此以后直到十七世纪,波密地区也如同阿里的拉达克、后藏的萨斯迦、前藏的拉加里等地区一样,在当地首领的挖制下形成一个割据称霸的局面,他们都从属于元、明、清历代中央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受封建立土司制度,却各自为政划地称“王”,对于西藏地方政权有相对的独立性。


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1644—1795年)经营西藏的同时,也对波密地区进行过安抚整顿。有史可遵的如:第五世达赖喇嘛掌政以后(1642—1682年),颁布法旨,在倾多建立倾多衮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窜扰西藏,烧毁甘南木第巴的府邸,其后,土王迁至索瓦卡另建新府;约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康区僧人至墨脱,建立仁钦崩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驻藏大臣松筠,邦办大臣和瑛签发给达兴衮寺免税执照等等。

 

关于甘南木第巴史迹的记载上称,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波密土王曾与西藏地方噶厦政府进行过一次调解草场纠纷德谈判。依照当地的传统习惯波密土王的属民于每年夏季积融消,便赶着大批牛羊北上,在边坝,硕督一带将牛羊卖掉,换取盐茶等生活必须品,赶在秋末冬初大雪封山之前返回。这一习惯已成定例。而此次却引起了草场纠纷。这一纠纷经驻藏大臣安排双方各派代表进行商谈,事情很快便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这次谈判草场纠纷的波密土王,正是前引《卫藏通志》中述及的甘南木第巴尼玛结布。在尼玛结布以前的土王世系已不可考,从尼玛结布起,历经七代,这七代的主要事迹略述于下:


第一代:尼玛结布。

第二代:曲结·旺秋饶丹。

第三代:第巴·桑阿。

第四代:第巴·墀甘。

第五代:扎布·索南央坚(一说是才旺央坚)。

第六代:白玛才旺。

第七代:敦笃多吉(一说是根顿多吉)。


历代波密土王均属世俗领主,尊崇藏传佛教噶举教(一说是主巴噶举教),在辖区内的噶举教寺院,分别为拉萨磋普寺和德格八邦寺的属寺,当地的门巴人也崇信主巴噶举教,而珞巴人则不信仰佛教。在波密藏族民间,过去曾盛行宁玛教,自从十七世纪中叶格鲁教派得势以后,历代达赖喇嘛曾多次派遣僧人传法建寺,这些寺院则均为拉萨色拉寺的属寺。


第一代土王尼玛结布时,大约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从主隅(今不丹)和门隅等地区陆续迁来一些门巴人在珞渝地区定居,他们与当地的珞巴人不断发生纠纷和流血械斗,双方都希望能得到地方实力的支持,因而各自派人向土王求援并愿归属土王。后来,尼玛结布把东迁的门巴人先后安排在白马岗地区定居,才解决了两族之间长期的纷争。两族人均向土王支付较轻的差税,成为土王的属民。道光元年(1821年)尼玛结布病死,无子嗣。


第二代土王曲结·旺秋饶丹,他与扎布原为土王属下两名头目,在土王死后二人各据一方争夺权力进行火并。这时,噶厦政府乘机派遣官员前来调解,但遭到双方的拒绝。于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噶厦政府派出噶绒·壁喜(一说是噶隆·壁喜)率领重兵进入波密讨伐,双方交战于倾多东部邻近边坝的杂雅洛。壁喜中箭身亡,藏军败溃,波密人在当地山石上雕刻了一个人头,以志射杀壁喜的胜利象征。这一雕刻之像,至今犹存。此次战役中噶厦政府的仲尼龙珠旺结被波密人俘获,亦被用二骡拖死。当时波密人杀伤藏军无数,其鲜血染红了杂雅洛河水,此后便称此河为曲纳玛河,意为黑水河。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驻藏大臣兴科、邦办大臣隆文的直接干预下,旺秋饶丹和扎布双方慑于权势,表示投顺,并向拉萨当局定期交纳“卫玛尔”差(即酥油差),每年交付酥油送到则拉岗宗。到第二年(1835)年,扎布自恃控制了下部波密地区,不时率领部众在各处抢劫商旅牛羊什物,焚烧帐房,捆打百姓,造成了对康藏交通驿站的威胁。此外,扎布又将硕督一的驻防营官驱逐。于是,清军增调援军讨伐,枪炮兼施,延至道光十六年(1836年),扎布父子终以寡不敌众,兵败被杀,旺秋饶丹从这时才正式被承认为波密土王,并向他规定了每年上交给噶厦政府酥油、茶叶等支应差役:驻藏大臣也允拨一块牧场供其放牧使用,派人赴波密清查户口,勘定界址,并指令噶厦政府派出四品营官一名率兵驻守倾多。


第三代土王第巴·桑阿、第四代土王第巴·墀目时期,波密地区基本安定,未发生大的事件,但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他们仍然时有抗拒噶厦政府命令的举动。


第五代土王扎布·索南央坚时,为巩固对辖区的控制,噶厦政府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地东建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噶纳央建宗,并派属下担任宗本,每三年更换一次。此后局势不清,波密地区长期动乱。索南央坚属下的两名头目曲丹玛、扎丹玛为权势之争而失和,并不服从土王的命令,经土王上报驻藏大臣衙门与噶厦政府,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驻藏大臣文海派军辑拿曲丹玛、扎丹玛二人归案,审清事由,原本最初因扎丹玛无故杀死曲丹玛的属民五人,而土王又偏袒扎丹玛,遂引起争端,但文海则草率将二人一同处死,乃激起了曲丹玛的部属的强烈不满,翌年(1900年)夏,帮办大臣裕纲派员至倾多出面安抚属民失败,曲丹玛属下终将土王索南央坚杀死。

 

第六代土王白马才旺。为索南央坚之赘婿,继任甘南木第巴.时值清末各省起义迭兴,英国军队又入侵西藏逼走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于是土王恃险抗命,不服从驻藏大臣和噶厦政府的节制,噶厦政府派出藏军镇压反被击退,驻藏大臣联豫于宣统元年(1909年)春派员招抚其又被拒绝,乃于次年(1910年)命钟颖率新军大举进攻,钟颖到达工布地区的第穆,派员招抚反遭土王伤害,遂前进至冬久,战于纳玉,大败而退,联豫派左参赞罗长裿率军东进,又邀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增援,赵尔丰由傅嵩率领边军于六月末攻陷波密,与罗长椅在易贡会师。自马才旺仓惶出逃,途中被白马岗人杀死,其下属头人则多被清军执杀。


第七代土王敦笃多吉,为白马才旺之赘婿,当白马才旺被杀后,赵尔丰已命令边军驻扎波密并派官置县,意欲彻底消除波密土王的统治,但不到数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边军哗变溃散,不复成军。于是敦笃多吉才得以返回甘南木第巴故地称王,但叛离的金珠宗宗本占据了白马岗,不受王命,独立割据了一段时间。


敦笃多吉复位以后不久,其妻病故,经噶厦政府派人联络安抚,西藏权贵噶伦`擦绒将女儿次仁卓玛下嫁给敦笃多吉。按照藏族习俗,女儿出嫁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要带丈夫“回门”认亲。约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敦笃多吉与次仁卓玛夫妻接得擦绒的亲笔信函,应邀赴拉萨。次仁卓玛先期启程到达,敦笃多吉一行进抵通麦,由于易贡人告密,土王察知事情有变,遂速返甘南木。事后侦知,次仁卓玛不但携走大量珍宝一去不归,而且还将波密地区的虚实情况泄露给噶厦政府,这就骤使西藏噶厦政府与波密土王之间关系日趋紧张起来。就在当年,噶厦政府指令昌都总管派遣堪穷衮布索南为四品波密充基,他在波密地区住了三年,秘密调查收集了各地人口、物产等材料,测绘了地形图,事被土王察觉,逃归昌都,其随从则被土王残杀。


民国十六年(1927年),西藏第七代本率军进入达兴,被敦笃多吉用计诱杀,西藏与波密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到十七年(1928年),噶厦政府派遣多喀等代本分兵五路四面围歼,敦笃多吉一战而溃,于当年经察隅逃入印度的萨地亚地区,被印度人软禁,失去自由,波密土王甘南木第巴的统治至此宣告灭亡。大约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敦笃多吉前往印度阿萨姆地区(一说是潜返西藏),中途得烈病暴卒。截止1961年调查时为止,敦笃多吉之弟时年80余岁,敦笃多吉之女时年40余岁,她曾赘一婿,因婿早死,未能生育。至此,敦笃多吉的后嗣亦绝。


附记


1961年2月受西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派遣,常风玄、仁钦赴林芝地区调查收集资料,后由常风玄作了整理。


调查期间,曾邀集林芝地区政协委员8人(含波密来的5人)进行过2次座谈。


在此次整理调在资料时,主要参考了下列论著:


1、林耀华、王辅仁:《波密简述》(稿),1955年。

2、江巴悦西:《西藏嘎厦政府与波密嘎朗部落之间的纠纷》,1948年。

3、拉乌达烈•土丹旦达:《波密地区情况简介》,1984年。

4、《吐蕃工布摩崖碑考释》,1984年。

作者:常风玄、仁钦


原刊于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兼听则明   tibetcul@126.com·投稿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往期回顾

乡愁藏韵:12年之约——鸡年再上孜珠寺(下)

乡愁藏韵:12年之约——鸡年再上孜珠寺(上)

卦歌:藏民独特的一种游戏方式

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佛教信仰

吐蕃“告身制度”的考古学新印证

安多藏区的新年习俗

写入《孟加拉国史》的一次中孟考古发现——阿底峡高僧故址发掘记

壶里乾坤大 杯中日月长 ——感受藏式特色茶饮

蒙古国记者:安巴和我印象中的西藏

桃李春风化育学人——纪念杨嘉铭先生

黑龙江藏医捐赠价值近百万元防控疫情物资

洛萨尔桑!甘南曼巴的新年祝福

藏族女护士的新年愿望:愿所有新冠患者早日康复

藏历新年:团圆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尽医者之本分 南派藏医助力道孚抗疫

扎囊虱雕传承人白玛占堆:交流才能进步 创新方能提高

四川理塘乡村地名拾趣

往期丨回顾


长按 关注

与您同在

藏人文化网微信订阅号



藏网文摘

有您真好

藏人文化网微信服务号



藏人文化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